足球即时比分_球棎足球比分-体育*直播

图片
首页 > 专题专栏 > 现代农业

加快建设四川现代产业体系

2018-05-14 09:09 来源:四川省农业厅网站 作者:四川省农业厅网站 浏览击量:

  四川要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产业体系不优、市场机制不活、协调发展不足、开放程度不深等问题。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现代产业体系科技化、集群化、融合化、垂直化、生态化的特征越来越突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四川必须结合自身产业发展实际,以发展实体经济为核心,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做强优势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培植新经济产业。

  四川产业发展成绩突出,短板也十分明显。近年来,四川产业发展水平在总量上实现了跨越,在结构上得到了优化。2017年,全省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总量为36980.2亿元,比上年增长8.1%,保持全国第6。三次产业结构之比为11.6:38.7:49.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5%、40.8%和53.7%,“三二一”的态势更加牢固。与此同时,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力仍然不足:一是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传统资源型和原材料工业、重化工业占比大,劳动、资源密集型制造业比重高于发达省份;二是企业竞争力不强,特别是龙头企业实力不强,“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偏少,创新驱动能力不足,市场整体占有率较低;三是劳动力对经济发展支撑力度下降,老龄化水平高于全国,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科研人才缺乏;四是区域发展不协调加剧,成都平原经济区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四大城市群产业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为此,须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提升竞争能力、做强优势产业。四川现代农业、电子信息、现代旅游等产业优势明显,势头良好。要做大做强现代农业,擦亮农业大省的金字招牌,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促进农业竞争力提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经营结构,提高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增加绿色安全产品供给;依托川茶、川猪、川菜等特色产业,打造“川字号”知名品牌;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2017年,四川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近8000亿元,居全国第7,西部第1,要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进一步提升和优化电子信息产业链布局,围绕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网络安全、通信设备、智能终端等领域,形成新的产业增量;瞄准大品牌商、大代工企业,主动承接新产品生产加工,实现产业聚合发展。2017年,四川旅游总收入超过8923亿元,居全国第5,西部第1,要做大做强现代旅游业,进一步促进旅游业与三次产业融合,做大、做精、做优现代旅游产业集群;进一步开发旅游新产品新业态,统筹推进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进一步强化旅游宣传营销,打响四川旅游品牌,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和旅游经济强省。

  抓住发展契机、壮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现代金融等是近年来四川成长较快、贡献不断提升的产业。要壮大军民融合产业,巩固四川航空、航天、兵器、电子、核技术等军民融合战略基地的重要地位,抢抓国家实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机遇,打通军民融合通道,发展高端防务装备、军工电子、核电装备、核医学应用等重点产业,推动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和集群化发展。要壮大清洁能源产业,围绕建设国家优质清洁能源基地和清洁能源示范省,有序推进水电建设,适度发展太阳能和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积极开展清洁化能源替代。要壮大装备制造产业,以国家战略和国家需求为导向,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优势产品示范应用和产业化,特别是加快通用航空、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要壮大生物医药产业,围绕现代中药、生物医药,挖掘中医中药优势,发展川产大宗中药材及其提取物,促进中药创新发展,同时加强转化医学体系和生物医药创新孵化基地建设。要壮大现代金融业,加快推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相结合,增强资本市场、财富管理、结算中心、创投融资、新型金融等核心功能,着力提升要素集聚、服务实体经济、风险防范三个方面的关键能力。

  抢占发展先机,培植新经济产业。新经济、新业态和新模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也为四川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应高度重视大数据产业、人工智能、流量经济、共享经济等新形态,提前布局抢占发展先机。要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重视数据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实施大数据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四川大数据共享开放平台,加快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向各行业融合渗透。要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着眼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促进人工智能与物流、金融、商务、医疗、旅游等重点行业和领域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智慧物流、智慧金融、互联网医疗和智慧办公、智慧家居等产业。要促进流量经济发展,发挥四川承南接北、通东达西、服务整个西部发展的枢纽优势,吸引重要企业在川建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财务管理中心和结算中心,使四川产生更大的信息流、资金流、知识流、人才流、技术流。要促进共享经济发展,以“双创”为契机,通过众创、众包、众筹等多种方式,推动办公空间、生产线、研发中心、专利技术成果等创新资源和供应链管理、智慧仓储、现代交通运输等流通资源共享,提高要素利用效率和服务供给能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