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即时比分_球棎足球比分-体育*直播

图片

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促进农产品出川出国--“川菜”走出去调研报告

2018-09-18 10:01 来源:四川省农业厅网站 作者:四川省农业厅网站 浏览击量:

    四川是全国农业大省,是全国优质粮、油、畜、禽、菜、果、茶等大宗农产品重要基地,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具有较强比较优势和国际市场竞争力。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川”字号产品出川出国步伐,进一步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推动我省农业产业外向型发展,助力农业强省建设的重要举措。从2012年起,我省蔬菜产值超过粮食作物总产值,2014年起产值就突破千亿元,超过粮食和油料作物总产值之和,助农增收贡献率居第一产业首位,到2017年底,全省蔬菜产值已达1583.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4016亿元的39.43%。蔬菜在我省农产品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一直是农产品出川出国的一个短板,其走出去现状和面临问题是整个“川”字号农产品的缩影,以蔬菜为例,通过解剖“麻雀”,展开深度调研,进行认真剖析,对整个“川”字号农产品走出去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和现实针对性。

  一、“川”字号农产品走出去总体情况及国内比较

  (一)出国情况

  1.出口贸易概况。“入世”以来,我省农产品贸易快速增长,贸易总额由2001年的2.5亿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13.03亿美元,占全国农产品进出口额的0.6%,排名全国第20位,年均增幅10.9%,低于全国2.2个百分点;出口额由2001年的2.4亿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6.32亿美元,占全国农产品出口额的0.8%,排名全国第21位,年均增幅6.2%,低于全国4个百分点。

  就农产品出口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看,2016年我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831.08亿元,农产品出口42.11亿元,农产品出口仅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0.6%,而山东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325.89亿元,农产品出口1075.34亿元,农产品出口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11.5%,相邻的云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33.12亿元,农产品出口296.5亿元,农产品出口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8.2%。(2017年暂无数据)。

  2.出口品类情况。到2017年,我省出口主要农产品是饮品、畜产品、蔬菜、药材和水产品,其中饮品出口12784.6万美元,同比减少1.8%,其中,酒精及酒类占85.9%;畜产品出口7964.7万美元,同比增长23.7%,其中,生猪产品占50.9%;药材出口4385.7万美元,同比增长27.0%;水产品出口2982.1万美元,同比增长43.6%。

  3.蔬菜出口情况。蔬菜出口排在农产品出口的第三位,且逐年递增,2017年蔬菜出口7344.1万美元,同比增长20.2%,其中,鲜冷冻蔬菜占43.8%。成都、眉山、泸州、宜宾、德阳是出口主力,五市出口量占到全省的近50%。

  4. 出口企业情况。“入世”以来,我省农产品进出口市场已由2001年的70个发展到2017年的9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和美洲,香港已成为四川出口第一大市场,其次是日本、菲律宾和美国,四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总额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41.6%,其中,出口香港占比16.8%,产品主要是饮品、畜产品和药材。到2017年,全省农产品出口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03家,其中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有12家,500-1000万美元的企业有17家。

  (二)出川情况

  1.蔬菜出川情况。四川作为“南菜北运”基地,2017年蔬菜种植面积为2109.3万亩、产量4523万吨、产值1583.7亿元。作为农业部规划的长江流域冬春蔬菜优势区9个省市之一,出川外销以冬春喜凉蔬菜为主(常年种植面积在1200万亩左右,产量高达3000余万吨),2017年出川外销近800万吨、产值260余亿元,外销量及产值均占全省总量的近1/6。其中,也以成都、眉山、宜宾、泸州、德阳五市为主,外销出川量占到全省的80%左右。

  2.其它农产品出川情况。畜产品,2017年出川活猪182.49万头、牛19.74万头、羊26.12万头、鸡4102.16万羽、兔11.15万只;出川猪肉15.81万吨、牛肉0.47万吨、羊肉0.20万吨、鸡肉1.97万吨、兔肉0.034万吨。水产品,每年10万余吨黄辣丁、鲢鱼等外销重庆、西北等市场。川茶,2017年干毛茶产量28万吨,外销毛茶产值达210亿元。川果, 2017年种植面积1050.6万亩、产量1026.8万吨,其中晚熟柑橘、柠檬、红心猕猴桃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晚熟芒果和晚熟荔枝、龙眼在全国独有。川药,2017年种植面积200万亩、产量51.2万吨、产值95.6亿元,生产规模全国第五,西部12省(市、区)排名第三。

  (三)国内比较

  1.蔬菜出口排名情况。就蔬菜而言,2017年全国蔬菜出口155.2亿美元,出口超过1亿美元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山东、河南、云南、福建和湖北居前五位,五省出口额合计115亿美元,占全国蔬菜出口总额的74.1%,其中,山东占39.7%,云南占8.9%,我省仅为0.47%,居全国第18位。

  2.蔬菜出口出川优势。一是品种资源丰富。四川生物和气候的多样性,加上悠久的栽培历史,使得四川蔬菜种类繁多、品质出众,蔬菜的13大类、105个种或变种、上千个品种中,绝大部分在四川均有栽培。莴笋、紫皮大蒜,芥菜、辣椒等代表性品种,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芥菜有5个变种起源于四川,四川被誉为芥菜的次生类型形成中心和基因中心。二是成本有优势。四川农业劳动力长期过剩,劳动力资源在全国有明显比较优势,能够为出口蔬菜的生产、加工和服务在较长时期内提供较低成本和较充裕的劳动力。同时,我省蔬菜出口在农产品中排名上升到第三位的实际情况也表明,劳动密集型的蔬菜产品具有出口优势。三是品牌推介有基础。连续八年举办中国·四川(彭州)蔬菜博览会,唱响了“四川蔬菜天然生态”品牌。连续举办九届中国泡菜博览会,打造了“四川泡菜”区域品牌。四川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已成为蔬菜全国大流通的“交易品牌”,其蔬菜价格指数成为全国同行业风向标。同时,四川作为“南菜北运”基地,经过多年的精心打造,冬春喜凉蔬菜已成为“大地生态蔬菜”代表,“四川蔬菜”整体品牌已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好社会认可度,消费市场正逐年向华北、珠江、港澳等地区拓展。

  二、“川”字号农产品走出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地建设要素欠完善,产品供给能力不足。一些地方的农业产业园区(基地)已具备一定规模,但在规划布局、标准化生产、产前产中产后衔接等方面还有差距,基地还不优、不强。比如,眉山、宜宾、泸州等地,鲜销蔬菜基地规模小、分布散,蔬菜、水果生产模式长期处于小综(小宗产量、多品种综合种植)状态,以满足就近周边市场需要为主,鲜菜、鲜果等拳头产品的基地集中连片程度不高,难以满足外销大市场对大宗蔬菜产品的需求。同时,由于近年来人工成本不断持续攀升、蔬菜价格波动较大,业主投资蔬菜生产基本以亏损失败而退出,产业不能持续发展,难以维持产品持续供给出川出国。

  (二)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较弱。从总体上看,当前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诸多分散的中小实体的集合,很多农业企业的高科技装备缺少,有80%还处于20世纪80年代的世界平均水平,科技提升品牌价值的效应不明显。绝大多数农产品仍以初级和简单加工产品为主,一些地方甚至连初加工都较少,农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程度低,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只能为他人作嫁衣。高端农产品供给很少,部分产品同质化严重,直接导致市场竞争力弱。如,遂宁市目前已累计获得“三品一标”农产品高达544个,但真正具有实力的只有高金、美宁、三丰等6家企业有出口加工能力,且产品主要集中在冻猪产品和肉类罐头。6家企业从2016年到2018年4月一共才实现出口产值14.5亿元,出口总量相形见绌。

  (三)冷链物流设施短缺,品质保障水平较低。经过多年发展与建设,我省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逐年提高,但仍然短缺,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目前,我省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仅分别为15%、30%、29%,冷藏运输率分别为30%、50%、60%,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分别为15%、8%、10%。大部分生鲜农产品仍在常温下流通,产后预冷环节与包装不受重视,冷藏货物的装卸和进出冷库过程大部分处于“断链”状态,严重影响农产品保鲜及品质。同时,结构性矛盾突出,冷链设施与实际需求不匹配,产区冷库严重短缺,无法满足生鲜农产品的快速检测和低温储存的要求;消费集中区冷库低端重复建设现象突出,且同质化竞争较为严重。此外,冷链物流的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化水平不高,现代化水平低,各环节信息资源有效衔接不足,冷链物流运输返空率高,导致物流成本偏高、效率偏低。冷链物流“入城难”、“最后一公里难”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如宜宾市,现有冷藏库148个、年贮藏能力仅13.31万吨,气调库2座、年贮藏能力仅0.06万吨,冷藏运输车50辆、年运输能力仅4.04万吨。就我省出川蔬菜而言,主要属冬春蔬菜,季节性较强,又主要以“三高要求”(运输条件高、保鲜要求高、存放时效高)的叶菜类和葱蒜为主导,占到蔬菜产量的70%以上,由于采后预冷、冷藏、冷链运输设备设施严重不足,致使流通腐损率较大,蔬菜产品的品质保障较难,加上流通运输半径延伸,出川成本也相对较高,市场竞争缺少优势。

  (四)质量安全体系欠完善,国际市场参与能力弱。由于历史欠帐原因,四川不断加快建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与国际接轨仍然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农产品质量标准方面不能与国际接轨,严重阻碍出口。就美国而言,美国对农产品实施“从基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控制,并注重实施 HACCP全程质量控制管理体系,确保食品在生产、加工、制造、准备和食用等过程中的安全。而四川缺乏完善的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制度,没有统一的检测体制,有的产品即使达到了国家标准,也很难进入目标国市场。就蔬菜加工企业而言,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规模小、实力弱,舍不得在质量和卫生认证上下功夫,全省蔬菜采后处理大都仍沿袭传统加工习惯,从采收、整理到包装都比较简单粗放,主要以原料形式外销,而省外尤其是境外市场对原料型或净菜率低的蔬菜接受程度低,对蔬菜的商品性要求相对较高,蔬菜企业基本上不能取得HACCP(危害分析和临界点控制)认证、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等国际认证,出口产品的质量很难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大大影响其产品出口。

  (五)市场开拓意识差,合力闯市场能力不足。四川地处内陆,有相当一部分农业企业还存在盆地意识,小富即安,重省内市场轻省外、国外市场,市场开拓意识差,促销手段相对落后,受传统单个的家庭式生产影响,缺少“工厂”观念的熏陶,以至于很多时候只局限于给外商提供初级产品,然后贴上他们的商标销售,舍不得在现代企业经营上认真下功夫、做细致活,使自己始终处于“为人作嫁”的窘境。这种落后的观念严重影响到了四川农产品出川出国市场,造成很大经济损失。同时,受限于品种、规模和季节性,与外销市场尤其是境外市场的产销对接不匹配,难以维持稳定的外销有效供给,存在“有市无货”的窘境。就蔬菜而言,目前四川仅有几家流通企业从事蔬菜出口业务,没有抱团效应,形不成气候,在全面协调备案基地、原料供应、加工控制、包装运输、产销对接、通关过程中,无论是专业技能还是外贸经验等都能力欠缺,无法更好拓展市场。

  (六)贸易促进体系不完善,外销队伍建设不到位。今天的出口市场,以出口为导向的出口企业,不仅面临着内忧外困的恶劣而复杂的经营环境,而且面临着贸易促进体系不完善,外销队伍素质不高等问题。从政府层面来说,政府对农业贸易促进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对农业企业缺乏系统性的指导和培训,缺乏有效的资金支持,缺乏与农业企业的对接和沟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贸易促进体系;从企业层面来说,企业参与培训的意识较差,对自身外销队伍的建设缺乏投入,过多依赖政府,主动性不强。

  (七)品牌建设滞后,响亮市场的品牌较少。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建品牌的意识不强,对品牌农业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定位不清,加之受区位条件、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重生产、轻品牌”的现象较为普遍,在地区上、品种上存在较大差异。“普通品牌多、知名品牌少”现象比较突出,品牌“小、散、乱、弱,不响不亮”、“一品多牌”格局依然没有改变。就四川蔬菜而言,“三品一标”认证产品较多,但除了“米易阳光”、“江之阳”、“彭州龙门山”等少数品牌知名度较高外,其余真正叫得响的知名品牌非常少,蔬菜产品品牌化率不到10%,且绝大多数产品以大路货方式销售,体现不出质优价值的效果。虽然持续打造了中国·四川(彭州)蔬菜博览会、中国泡菜博览会等品牌展会,也带领企业参加国内国际专业蔬菜展会,但蔬菜产品的宣传推介、展示展销效果仍处于不强不响状态。

  (八)进入外地市场门槛增高,产品出川面临新挑战。近年来在一些大中城市,为加强流通市场农产品的质量全程追溯和安全监管,对外地进入农产品设置较高的条件要求和限制门槛,要求产品具有QS认证、二维追溯码等,使得我省农产品出川空间受到一定挤压,产品出川缺乏新优势。如某市2016年印发的《关于加强生猪产品产销对接工作的通知》、2017年印发的《关于加强本市肉类蔬菜流通安全信息追溯体系建设与运行工作的通知》中都明确规定,为全面提升本市生猪产品、肉类、蔬菜等的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对外地进入本市的农产品要运用GPU卡、二维码或其他信息技术进行追溯信息传递,并将相关追溯信息上传至市管理平台,实现上下游流通节点信息互联互通。无意之中由于申请审核、使用追溯设备等延长了流通时间、增加了川货出川成本,垫高了进入外地市场门槛,产品出川空间收窄。

  三、促进“川”字号农产品走出去的对策与建议

  (一)出政策。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议以省政府名义成立“推进四川农产品出口”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省领导任组长,成员单位包括省发改委、商务厅、农业厅、财政厅、省经信委、四川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成都海关、金融税务部门等,并明确牵头单位,各负其责,合力推进。基地建设及出口备案由农业厅、四川检验检疫局负责;生产加工由省经信委、农业厅负责;冷链物流由省发改委、商务厅负责;外贸出口由商务厅、四川检验检疫局、成都海关等负责;资金保障及税收、信贷支持等由财政厅及金融、税务部门负责。二是加大扶持力度。增加对出口农产品基地的基础设施、科技推广、农业信息化、良种化、生态环境保障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加快出口基地现代化建设。制定刺激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消除或减少农产品贸易壁垒。鼓励企业开拓国际新兴市场,开展对外贸易。对建立出口产品基地和自营出口企业予以奖励,对农产品产业发展、品牌培育、跨境合作等方面给予扶持,调动企业推进农产品出口的积极性。加大融资保险支持力度,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促进农产品企业出口。积极争取在出口退税、农产品出口基地备案等方面予以支持,优化退税、出口基地备案等办理机制,为企业创造更好的对外贸易环境。三是强化政务服务。加快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企服务机制,强化政府服务功能,尽快建立集农产品生产、流通、检验检疫、内贸、外贸于一体的统筹协调管理体制,建立政府与企业间的常态化、制度化沟通机制,及时了解企业的诉求,高效便捷处理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和困难;积极为农产品出口企业提供包括农产品出口市场供需、相关政策法规、国外农产品贸易球棎足球比分及技术标准等信息,切实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优化企业发展环境,营造良好经商环境。

  (二)强基地。各地要立足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和生态环境状况,科学合理作好规划布局,坚定发展定力,持之以恒建设特色优势品种基地。就蔬菜而言,可结合“四区四基地”建设,扎实打造一批出川出国蔬菜基地。一是着力建设一批特色出口蔬菜优势基地,大力发展高端有机特色蔬菜,推动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和质量检测,提升供港澳蔬菜市场的占有率,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二是着力建设一批季节性外调蔬菜优势基地,大力发展“春提前、秋延后”设施蔬菜、冬春露地蔬菜和长江大地菜,巩固提升云贵川渝周边市场,着力拓展西北、华北和东北市场;三是着力建设一批食用菌优势基地,大力发展长裙竹荪、桑枝食用菌、灵芝等特色食用菌,着力提升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四是着力建好泡菜加工基地,在“中国泡菜看四川、四川泡菜看眉山”优势基础上,加大力度培育成都、眉山等地的泡菜加工企业,紧扣市场需求,不断优化出川产品结构,继续保持四川泡菜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三)壮主体。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产业领军企业,增强市场主体实力。一是壮大龙头企业。组织开展项目策划包装,瞄准全国100强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企业,多渠道开展招商引资,力争引进一批知名度高、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强化指导服务,加大政策、项目、资金扶持力度,以各产业领军企业为重点,培育主业突出、技术先进、产值超千过亿的国家级和省市级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品牌联盟等多种形式,推动行业整合,提升集中度,避免恶性竞争,促进做强做大。二是育好新型经营主体。按照政策扶持、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的要求,推动生产型、营销型、服务型等中小微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加快发展,夯实蔬菜产业递进发展基础。三是大力培育专业经纪人。充分发挥营销经纪人上接市场、下联农户的优势,推进出川产品面扩量增。四是加强外贸队伍建设。建立持续投入机制,加强四川农业贸易促进体系人才队伍的培养,培育出一批既懂农业又懂贸易的外向型人才队伍。完善协调机制,加大指导力度,建立以各类商、协会和农业专业协会为主的农产品贸易促进组织。

  (四)提品质。品质是品牌的基础,品质是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一是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组织企业对出口蔬菜产品开展标准提升行动,实现出川出口蔬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二是统一包装标识,大力推行产地标识管理、产品条形码制度,规范统一使用产品包装物,产品分级分类包装,夯实蔬菜产品流通基础。三是调整优化冬春喜凉露地蔬菜产业布局,引导蔬菜生产进一步向优势区域聚集,巩固发挥四川蔬菜“南菜北运”和加工优势,做大做强一批传统大宗蔬菜产品,突出抓好莴笋、紫皮大蒜、辣椒、芥菜等主要产品,引导相邻县域跨区域协同打造,实现单品突破。四是大力发展茄果类、瓜类、叶菜类等蔬菜穴盘育苗、嫁接育苗,推动蔬菜种苗统育统供,以良种提升产品品质。五是积极推广蔬菜轻简化栽培、设施周年规范化栽培、避雨栽培等新技术,稻菜轮作、粮经复合栽培模式,以及杀虫灯、防虫网、粘虫色板等新材料,推广“有机肥+配方肥”、“菜—沼—畜”、“有机肥+水肥一体化”等综合利用、种养循环技术模式,依靠科技提升蔬菜品质。六是强化投入品管理,构建“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责任可追究”的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逐步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以制度保障品质。

  (五)精加工。蔬菜采后商品化加工能力薄弱,是制约蔬菜出川出国的短板,促进蔬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是紧迫的现实要求。一是在蔬菜生产集中区结合种植规模、销售半径的需求,建设田间采后商品化处理场或工作站,集成采收、分级、整理、清洗、包装、预冷、冷藏、冷链运输等全链条,形成综合深加工体。二是改善蔬菜品种结构,找准适销加工品种,继续做大做强四川泡菜加工产业,提高蔬菜综合利用率。三是针对蔬菜加工业不发达、附加值低的问题,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加工技术与装备,推动脱水蔬菜及蔬菜汁、酱、罐头、饮料等新产品精深加工发展。

  (六)创品牌。一是深入推进品牌建设“孵化、提升、创新、整合、信息”五大工程,开展“川”字号农产品品牌提升行动,着力挖掘蔬菜产品特色,加强四川莴笋、辣椒、紫皮大蒜等特色产品品牌开发力度。二是实施好“区域品牌+企业(产品)品牌”战略,把“四川泡菜”、“东坡泡菜”、米易阳光、江之阳、龙门山等蔬菜品牌培育创建成国家级、省级知名品牌的同时,引导和支持刘氏泡菜、江安港峰、吉香居、李记、味聚特、成都贵藤、四川民福记、成都萱源等一批企业和产品做大做响。三是指导企业积极开展国际认证、商标注册、出口注册,鼓励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培育蔬菜国际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四是开展品牌动态监管行动,运用“金农工程”绿色食品网上审核与管理系统,加强标志受理、审查、颁证等动态管理。完善品牌认证登记保护、产品防伪标识使用和证后监管,切实维护蔬菜品牌形象。

  (七)促营销。一是加强政企联动,加大宣传推介,组织好蔬菜企业积极参加“川货出川”、“万企出国门”等市场拓展活动,特别要鼓励蔬菜企业多参加国际展会,提高企业和产品的信誉度、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吸引和促进国内外市场认可消费。二是继续办好中国·四川(彭州)蔬菜博览会、中国·四川泡菜国际展会等博览会等品牌展会,加强品牌蔬菜产品的宣传推介、市场对接,多邀请国内外蔬菜采购商、经销商来川考察、现场签约,切实做到内联基地、外联市场、推介有效。三是利用好双流机场空港、青白江铁路港、泸州宜宾航运港等出川港口的运输资源优势,延伸运输半径、降低运输成本、提升运输品质。特别要支持企业积极进入“一带一路”国家市场,借力中欧班列(蓉欧快铁)优势,加强国际经贸交流,促进蔬菜产业逐步融入全球贸易体系。四是大力开展“互联网+”四川品牌农产品行动,围绕“线上线下”两个平台、“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充分利用旗舰官网、手机APP、旗舰店、微信和QQ等微营销体系,创新品牌农产品营销模式,提升“川”字号蔬菜品牌的带动辐射与竞争力。五是鼓励企业到自贸试验区或境外注册,设立办事机构、营销网点、海外仓、陈列馆、展销中心。建立海外华人华侨资源网络,发展一批“川”字号蔬菜品牌代理商,搭建外事外贸促进平台,加强国际推介。

  (八)对标准。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现代企业经营之路与国际不接轨,是我省农业迈向现代化的软肋之一。解决之道就是加强与国际接轨的认证化、标准化和体系化等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一是积极引入认证手段,建立认证规则,探索“川”字号农产品认证机制,在开展“三品一标”认证的基础上,扩大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范围。鼓励蔬菜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提升产品品质,增强国内国际市场影响力。二是按照国家绿色产品评介标准,加强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等的宣传和使用,推动“川”字号品牌蔬菜产品列入国家绿色产品目录,占据标准制定先发优势,促进出川产品突破地方门槛限制。三是鼓励蔬菜企业运用第三方质量认证方式加强质量管理,积极推行以HACCP、ISO22000等为主的质量管理体系,提升质量管理上水平,增强风险防控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蔬菜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